實時更新飛瑞敖最新動態,了解飛瑞敖
新時代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如何挖掘人工智能驅動教育發展的潛力,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提升教育質量,已成為當下熱點。思政教育作為高校育人主渠道之一,承擔著向學生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職責。在人工智能視角下,思政教育可獲得更豐富的育人資源、更多樣的育人形式和更全面的育人場域,還能實踐智能思政,在精準對接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教育者的育人活動,提升思政育人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持續深化育人效果,進一步實現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人工智能賦能下高校落實智能思政的阻礙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育人質量,強化育人實效。人工智能在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系列挑戰。目前,高校在人工智能賦能下落實智能思政仍面臨三個方面的阻礙。第一,部分思政教育者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態度及掌握程度尚不足以支撐智能思政順利推進。教育者作為育人的主要引領者和實施者,其個人綜合素質及育人水平對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當前,一些教育者仍習慣使用傳統教育模式,育人工作也多從自身角度出發開展,尚未形成對智能思政的正確認知,也缺乏必要的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開展育人活動的能力。第二,人工智能技術雖然便利了獲取信息的途徑,豐富了信息資源,但相關算法的精準推算和信息類別的進一步加工會產生“信息繭房”,對師生獲取全面信息形成阻礙,影響智能思政的系統化發展。第三,人工智能雖能具備一定的情感處理能力,能在表達、理解及模仿思想情感層面開展實踐,但思政教育更關注思想、態度及價值觀的培育,強調對學生價值取向的指引,如此,人工智能便無法在價值層面上表現出主動選擇,也無法像人類一樣主動思考。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落實智能思政,將對高校的信息環境、信息平臺建設、智能設備完善及資金、人力、物力等提出較高要求,高校及教育者如無法在上述層面實現進步、增加投入,便會阻礙智能思政的高質量落實。
人工智能賦能下高校落實智能思政的突破策略
為緊抓人工智能帶來的發展機遇,高質量落實智能思政,高校及教育者需深入分析各類阻礙產生的原因,多角度入手,有針對性地探索實踐策略。
提升教育者綜合素養,在創新中引領智能思政。在人工智能賦能下落實智能思政,一定程度上會沖擊教育者在傳統模式下的育人角色,對教育者的信息素養、教學技能及全新育人定位提出新要求。為此,高校及教育者應關注教育者在思政理論知識層面的進步和育人觀念層面的創新,以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育人理念,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落實智能思政。一方面,高校應全力提升教育者的綜合素養,通過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為教育者學習知識、鍛煉技能提供系統化途徑。在培訓中,高校應從本校思政教育者的綜合水平與育人實際出發,選擇適合的培訓內容、設計恰當的培訓方式,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中的融入與使用,確保教師能通過培訓正確認識智能思政,掌握智能思政相關知識,鍛煉智能思政育人技能。另一方面,教育者應具備創新意識,全面科學地分析智能思政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明確自身在知識水平和育人技能層面存在的不足,自覺參加高校組織的相關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在專家、學者的引領下正視人工智能技術,鍛煉智能思政實踐技能,確保智能思政的高質量落實。
著力破解“信息繭房”,在全面系統中實踐智能思政。“信息繭房”會導致學生信息獲取窄化、知識結構固化,影響其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高校及教育者應著力破解“信息繭房”,通過人工智能的精準算法推薦識別學生需求、創造優質內容、變革教育模式等方式開展主流價值觀引導,既助力思政教育更高水平的發展,又有效防范人工智能技術可能給意識形態層面帶來的風險。為此,高校及教育者應首先轉變育人理念,重視大學生主體地位,以此引領教育模式的變革及指導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確保智能思政能精準對接學情實際。其次,教育者應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識別大學生主體的學習習慣、實際需求,通過用戶畫像奠定破解“信息繭房”的資源基礎。最后,高校及教育者應立足學生用戶畫像,創造優質內容,通過引流和育人活動形式的創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其推薦更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信息資源,在精準對接用戶需求的基礎上,突破“信息繭房”阻礙,支撐智能思政的順利落實。
建設智能思政信息平臺,支撐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入。推進智能思政還對高校的人工智能技術、網絡信息環境及育人平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高校應著力構建智能思政信息平臺,為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落實智能思政提供有效支撐。在此過程中,高校首先應明確智能思政平臺應有的組織架構,以立體化、多元化、系統化為主要方向,在堅守立德樹人根本方向的基礎上開發平臺功能,對不同模塊設置不同的主題,既方便師生的使用,又能全面承載思政教育的實踐過程。對不具備此技術的高校而言,應積極學習具備先進技術的高校建設經驗,或與此類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信息平臺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高校應關注校內網絡信息的安全建設,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智能思政平臺的建設及育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保障,避免出現信息泄露、數據流失。同時,高校要注意學生隱私的保護,堅守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底線和原則,不得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為師生創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